首页

免费观看女王踩踏

时间:2025-05-24 07:43:59 作者:不要买配料表第一位是水的乳制品!不要! 浏览量:47292

  焦点访谈丨加速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让群众在家门口有“医”靠

  看病问题,一直是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而有的县城医院的医疗水平有时并不能满足人们看病需求,只能长途跋涉去大型医院看病。改变这一“看病难”现状,把基层医院做强,能在家门口看好病就迫在眉睫。不久前,国家卫健委、中央编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力争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那么,什么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应该如何建设?如何实现在家门口看好病呢?

  这一天,兰州新区秦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接到签约居民杨阿姨的电话,要求上门看一看。老人摔了一跤,胸口感到十分疼痛。这边片子刚刚拍完,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的医生就收到了来自杨阿姨的CT照片,立刻出具了详细的诊断报告。

  甘肃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 张爱军:我们是8家基层医疗机构做的X光片、CT实时传过来以后,我们就帮下面的基层卫生院完成诊断报告,这样的话就解决了他们诊断人员不足的问题。病人交了基层医院的收费标准,享受了上级医院诊断水平,这样病人就少掏钱少跑路。

  这样上下畅通的远程诊疗得益于近两年兰州新区建设起来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这个医疗卫生共同体由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而成。这样的紧密型医共体把县域里县级、乡级等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纵向整合组建,通过完善分工协作,优化医疗资源调配,畅通上下转诊通道,为居民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的全过程、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处长 胡同宇:紧密型是希望让这些医共体所有的成员单位之间管理上是一家人、运营上是一本账、服务上是一盘棋,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从而推动资源下沉,来快速提升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防病能力。

  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要解决的其实是医疗体系内多年存在的顽疾。过去,百姓普遍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面临着发展困境。甘肃玉门是县级市,正在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当地对建设医共体的必要性深有感触,此前,乡级医疗机构几乎无人光顾。

  而兰州新区更是如此。新区下辖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其实不少,有8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70家村级卫生服务站,但是老百姓还是愿意去县里、市里大医院看病。以秦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虽然前些年就购买了CT扫描设备,但诊断数据上级医院不认,也没有专业影像科医生,那会像杨阿姨这样的老百姓根本不会来。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要提高基层医疗能力,让老百姓信任基层,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从2019年开始,全国800多个县市开展了将县域内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组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2022年,兰州新区也开始谋划,让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牵头,与下面各层级医疗机构一起建设医共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然而,一开始并不顺利。

  甘肃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吕军:基层医疗机构各有各的想法,我们也确实有一种担心,会削弱牵头医院的能力。

  怎么能让他们成为一家人、形成一条心呢?兰州新区政府首先在行政层面成立了由卫健、人事、医保、市场监管、财政等主要部门组成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共体重大事件的决策,对医共体的行政、财务、人员、业务、用药和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甘肃兰州新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 胡海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主要就是负责医共体重大事项的决策,包括医共体的规划建设、投入保障,还有重点事项、人事调整、薪酬制度改革,包括绩效考核体系。

  在医疗架构上,新区成立了医共体理事会,由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理事长单位,8家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成员,一起落实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定。

  甘肃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吕军:理事会对每月每个医疗机构对我们医共体运行的情况都进行考核,然后上报医共体管委会,医共体管委会在每月对医共体整个运行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考核,并且打分。

  一体化的整体统筹,严格的绩效考核措施,让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拧成了一股绳,首先能解决的就是医疗资源共享的问题。

  杨阿姨在社区做完CT不到10分钟,来自第一人民医院的远程诊断就传到了秦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果显示杨阿姨十分幸运没有骨折,只需静养。像这样的CT远程诊断只是医疗资源共享的一种。如今,病人们可以实现在新区基层医院的所有检查,包括X光、CT、心电图、血液等等一系列数据都同步到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由人民医院医生来出具诊断结果。

  那么,对于一些社区医院确实治疗不了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在过去,上下级医院并没有协作机制,转诊不通畅,社区医院看不了,病人就只能自己去找大医院。

  医共体的建设,不只让老百姓做检查少跑弯路,住院看病也更方便了。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记者碰见了金明祥爷孙俩。金明祥的小孙子今年7岁,前几天高烧不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过后,一直没见好转,到大医院又怕没有床位,老金心里十分焦急。好在新区医共体建起来以后,对于在基层首诊的患者开辟了绿色转诊通道。

  甘肃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席小燕:孩子是支原体肺炎,我建议转诊单拿上以后,不管我们这边床位有多紧张,都把这个孩子安排住院。

  甘肃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徐新山:像我们儿科,每天都会给紧密医共体下面转到上面的病人要预留两张床位,病人再不用有后顾之忧。

  甘肃兰州新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 胡海江:从病人症状的诊断到是否需要住院,到最后精准联系到哪个医院去住院,到哪个科室去住院,找哪个大夫,现在都是一条线,非常通畅。

  医共体的建设也让医疗资源分配更合理,除了向上转诊,金明祥的小孙子如果经评判达到出院标准,就会被向下转诊回到社区,由家庭医生负责随访即可。在2023年,新区医共体内下级医疗机构上转患者1432人次,平均一天达到4人次,向下转诊患者2769人次,平均一天接近8人次,双向转诊运转流畅,基层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大医院看急难重症,推动了这种分级诊疗的顺畅实施。

  另外,目前乡镇卫生服务机构普遍还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医护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诊疗水平高的专科医生,这也是百姓不愿意去看病的重要原因。怎样把更多专科医生吸纳进来,从事诊疗,同时也帮助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水平,也是医共体建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每半个月,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伊玉萍就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一天班。每个乡镇卫生服务机构,每周都有固定的两天迎来不同专科的人民医院医生。这是新区医共体对第一人民医院专科医生的硬性要求。

  通过一年医共体的建设,在新区区域内看病的老百姓明显增多,2023年,兰州新区所辖的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门诊达到了63.7万人次,较前一年同期上升近38%,各基层机构门诊总量34.7万人次,同比上升了98.91%。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不仅方便,而且因为基层看病报销比例更高,花费也少了。

  兰州新区的医共体试行小有成效,不过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减少老百姓看病花费,怎么让医生更有动力投入医共体的实施、老百姓看病更容易等等问题,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需要推进解决的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处长 胡同宇:由于各地发展阶段不同、基础不同,我们希望推进过程中,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下一步,要修订完善紧密型医共体的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对建设进展成效我们会定期分析形成报告,加以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2023年底开始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全面铺开,预计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不久的将来,更多县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摄像丨付鹏 卢山 邢博

  剪辑丨赵云龙 郑昱

  策划丨余仁山

【编辑:苏亦瑜】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东2024年统筹安排超20亿元支持造林绿化

行至2024年,“超级818”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从2021年的台网联动定义标杆,到2022年的跨场景直播长线消费,到2023年的聚焦增长全生态转化,再到2024年人车生态的和谐共融,“超级818”在不断蜕变中成为了汽车行业具有标杆意义的汽车营销IP。

广西南宁东站派出所“警花”郑欣雅:用最短的时间寻踪索迹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洛阳市坚持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各部门触发式“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公示率100%;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涉企事项办理环节压减60%,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上线揭榜挂帅等25项服务;建成河南第二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民营企业专利授权周期缩短89%,2023年全市营商环境评价首次排名河南第一。

“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在法国巴黎开幕

班玛更珠,又名严永山,藏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8年入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杂志社,担任《中国藏学》汉文版编辑。2012年,调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从事西藏历史和藏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西藏通史》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多次承担社会调研和涉藏外宣工作,在国内相关学术期刊上用藏、汉双语单独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综述、文章近百篇。

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

2020年4月,中国移动首次将中国的5G信号覆盖至珠峰峰顶,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5G-A是5G的演进和增强,是支撑互联网产业3D化、云化、万物互联智能化、通信感知一体化等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技术。

李家超:香港正把握国家发展机遇强化文化“软”“硬”实力

当地时间3月22日,俄首都莫斯科近郊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一音乐厅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数百人死伤。这起事件震动世界,多国谴责。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